金鐘主持人兼作家王浩一驚傳於29日離世,享壽68歲,王浩一弟弟王浩威也證實此噩耗,消息曝光後許多圈內好友相繼發聲哀悼。令人悲傷的是,王浩一24日才證實91歲高齡母驟逝,當時他曬出多張母子合照緬懷媽媽,沒想到如今王浩一竟也天人永隔,王浩威短短幾日接連痛失2至親,沉痛心情恐怕無法想像。王浩一24日痛失91歲母親,以「今午告別了母親」開頭發文向媽媽告別,王浩一表示,媽媽生前多次發生呼吸急促的狀況,不過總是順利度過,這次發現情況較嚴重後,家屬決定將母親送往急診,無奈最後沒能等到交通,母親撒手人寰。不過王浩一透露,母親生前很安詳,離開的時候走得很平靜;沒想到這篇哀悼母親的文章,竟成了王浩一生前的最後貼文。據王浩一生前好友劉克襄所述,王浩一近來因心臟狀況定居在台東都蘭休養,狀況也有逐漸好轉,怎料29日王浩一駕車外出時身體突然不適,最終回天乏術,享壽68歲。劉克襄與王浩一擁有好交情,面對好友的離世,他錯愕又不捨回憶起兩人過去的相處點滴,悲痛寫下:「如今斯人遠去,怎能不悲傷,哀痛!!!」,字裡行間全是悲傷。
資深媒體人、作家彭歌(本名姚朋)6月30日辭世,享壽100歲,中華民國筆會臉書間發文證實彭歌死訊。妻子陳瑛儒預計於台北市聖家堂舉行追思彌撒,時間尚未確定。
中華民國筆會臉書發文提到,彭歌於6月30日辭世,享嵩壽一百歲。彭歌,曾任《台灣新生報》副社長兼總編輯、《中央日報》社長、中華民國筆會會長、《香港時報》董事長,主編《自由談》,並先後任教於政大、台大、師大等。曾獲中國文藝獎章、中山文藝獎、國家文藝獎、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的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等。
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追憶彭歌,提到他擅長小說、散文與評論,還精通翻譯工作,為新聞界與藝文界的重量級人物,有「全方位的文人」的美譽。
彭歌的文學創作著作數量驚人,共出版83本,包括長篇小說《落月》、中篇小說《歸人記》、短篇小說《道南橋下》、散文集《成熟的時代》、論述集《文學與社會》、傳記作品《徐錫麟》以及翻譯名作《天地一沙鷗》等。
2015-01-19 01:54:52 聯合報 平路
移走一棵住家邊的樹,你心裡會悵然若失,比較升起一座突兀的現代建築,哪一樣更牽繫著你的感情?人們很少問自己這一類問題,但感情的繫念關乎小市民的幸福之感。至於龐然大物的大巨蛋,有人說它事關世大運的成敗,代表國家榮光與城市驕傲,真的麼?或者你只是習慣而被動地接受這種說法,便任由廠商從中獲利。大巨蛋建案問題重重,柯市長上任後,移樹的爭議揭開黑幕一角,凸顯出合約中各種疑點。關鍵在於,本是文化體育園區,何以變身為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商業量體?主場館設計原只包括小塊區域,供民眾餐飲與基本消費,後來商場竟愈擴愈大,遠雄以整地為名,推倒了大群老樹。八年以來,遠雄對待樹木的粗暴已不是新聞。先是怪手輾壓直接丟棄,後來在居民抗議下移植,老樹移植的存活率甚低,樹木銀行結果變成樹木墳場…。更可議的是心態,趙藤雄說那些樹很醜,他又說,遠雄做的大巨蛋才叫漂亮,等他的大巨蛋蓋完,台北捷運比現在漂亮十倍以上。問題是怎麼界定「漂亮」,就算一些人覺得美,也一定有人對超大型鋼管建物反胃,覺得它出現在國父紀念館低柔的天空線上十分突兀。比起閃著金屬光澤的現代建物,樹與人的聯繫潛在、安靜而深沉。與我們一起呼吸的綠樹,理當與我們一起終老!當你聽說「護樹聯盟」成員中有人抗爭毀樹的粗暴,不惜變賣家產,只因為曾是光復國小校友,而前半生的記憶,皆與那片綠樹帶有關。讀到這樣的故事,你怎麼不動容?問題根源也在於多年來因循,歷任市長無人檢討,台北是否需要建這個大巨蛋?對大多數市民,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標是安全便利的社區、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,住家周邊有公園或步道,適於走路、慢跑、騎單車;附近有社區中心,可以打球、做瑜伽、有氧運動等等。至於城市有沒有超大的體育館,對市民的身心康健,其實沒那麼不可或缺。更何況,這類超大建物讓我們的都市空間更形擠迫。走在忠孝東路光復南路一帶,望著被大巨蛋遮蔽的天空,想像未來散場時道路打結的狀況,讓人恨不得逃離城市。不及反省過去,卻可以防範未來。市長獅子既然張開口,對遠雄的合約應徹查到底,以後的首長們才會謹記教訓,仔細考慮每一項大工程的必要性。承認吧,以我們城市人文的深厚度,毀棄一片樹海是個錯誤,畢竟,這裡不是北京上海,不該出現推土機式鏟平重來的劇變!實際上,台北市多這個超大型場館,除了交通瓶頸,未來它的票房與營運都是負擔;相形之下,散落在市區的小場地,無論是古蹟翻新或者巷弄市集,分享與互動都很容易,市民從親身體驗中獲得許多驚喜。事實上,寧小勿大與寧舊勿新的場地概念也是潮流所趨。比起老一輩,在世界各地,年輕世代都更在意行動中的理念。砍樹整地興建大型場館,然後期待他們買票看一場明星球賽?比起老一輩,更多年輕人會選擇單車、慢跑等在家附近時間有彈性的運動。試想,二○一七年到台灣參加世大運的各國年輕選手,若是得知運動場館與住宿房舍的前身,曾是綠油油的一片樹海,又聽說了「護樹聯盟」成員的抗爭故事,外地客在讚嘆東主國的好客與人文之餘,鐵定會心裡有憾的。(作者為作家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