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

非物質文化遺產

 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今日舉辦「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」,展示眾多蒙古族服飾、銀銅器、馬具製作、拉絃樂器製作技藝和林格爾剪紙、蒙古族內畫、瑪瑙雕刻等代表性項目,並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示範,特展將持續至10月12日,今日開展則有專場演出,表演「呼麥」、馬頭琴、蒙古族長調民歌等,傳遞蒙古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
社團法人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表示,「守望精神家園〜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」系列活動自2009年起舉辦,透過展覽、演出和學術交流方式,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今年第11屆活動以「內蒙古自治區」為主題省,聚焦展現來自北方草原的獨特文化,「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草原文化的廣闊胸襟與深厚底蘊」。今日開展首先表演「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」,表演蒙古族獨有藝術表演,包括喉音演唱「呼麥」,歌手能同時發出2個以上聲部,另有蒙古族長調民歌、蒙古族傳統拉絃樂器,因琴杆頂端雕刻馬頭而得名「馬頭琴」、婚宴喜慶上最具代表性的「頂碗舞」、融合摔角活動「摔角舞」和結合歌、樂、舞於一體的蒙古族藝術「土爾扈特薩吾爾登」。

「匠心傳承一—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」展覽13項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,包括蒙古族服飾、頭飾、刺繡、珠繡和蒙古族琺瑯工藝、馬具、拉絃樂器、蒙古族銀銅器製作技藝,也有林格爾剪紙、內畫、瑪瑙雕刻等。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兆蓓表示,每件作品蘊含著傳承人一生的積累和心血,見證非遺精神在時代洪流中的守望延續。

中華文化聯誼會表示,馬具工藝裡,木工、皮革與刺繡相互交融,展現「馬背民族」獨特美學,而細膩的瑪瑙雕刻與內畫鼻煙壺,在方寸之間凝縮草原詩意,展現「小中見大」匠心境界;林格爾剪紙則以樸拙的刀法與簡約的構圖,保留農耕與圖騰文化的記憶,被譽為「活化石」,馬頭琴更將草原的旋律與靈韻傳遞至今。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,早年中原民族為了對抗草原民族入侵,拿起武器廝殺對抗,直到五族共和,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成為一個中華民族,蒙古族在草原上千年下,創造出迷人藝術,他們穿上華麗衣服,莊嚴配件,彈著馬頭琴,唱著呼麥,「這是和諧和平的景象,祖宗們放下戰爭,人們過著悠閒生活,才能有這些藝術保存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